黃金為何漲?為何跌?

http://m.xuite.net/blog/wellsli/003/69058165就是經濟學的基本原理:當供給大於需求價格下跌,當需求大於供給價格上漲。◎黃金之於200年前的美國政府,是與銀一起流通的基礎貨幣制度◎黃金之于現代投資者,則是最後的避險貨幣,是抵禦通貨膨脹、經濟危機,甚至戰爭的終極武器◎《每日經濟新聞》梳理黃金百年史,在漲跌的輪回中,你是否會因為本輪熊市失去信仰羅斯福摧毀金本位典型的炒金客,恐怕不會在乎一百年前的金市,因為相比現在動輒雲霄飛車式的漲跌,當初實在不夠刺激――金價基本上就是一條直線,一躺就是十餘年。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源是金本位制的存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實行這種貨幣制度,即每單位的貨幣價值等同於若干重量的黃金,當時在全球範圍內,每盎司黃金可兌換18~20美元,這一價格區間維繫了逾100年之久。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戰打破了上述格局。由於歐洲國家之間產生了大量戰爭賠款,導致通脹在歐洲大陸橫行,絕大多數國家都出現了紙幣狂貶和金價暴漲的局面,以英鎊為例,1931年英鎊相對黃金貶值接近30%。如此下去,國家發行的紙幣將與廢紙無異,進而引發嚴重的惡性通脹。1933年4月5日,美國總統羅斯福下令禁止私人囤積價值超過100美元的黃金,同時將1盎司黃金價值固定等於35美元,即1美元可以兌換0.89克黃金。時年6月5日,美國國會通過議案,正式取消金本位制。由於黃金兌美元的價格從原先每盎司20.65美元改為每盎司35美元,持有美元的民眾損失超過40%,而某些事先獲得內幕消息的華爾街大亨,則把股票換為黃金,一度盈利接近70%。而改革的後遺症之一是,黃金市場失去了存在的基礎,全球各地的黃金市場相繼倒閉甚至被關閉,因為金價與美元恒定在1:35,自然就沒有了交易的價值。以知名的倫敦黃金市場為例,其從1939年開始關閉,直至1954年才重新開張。佈雷頓森林體系瓦解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為控制全球貨幣體系,西方世界利用佈雷頓森林體系,將黃金價值牢牢地與美元綁在了一起。當時,國際貨幣體系以美元為中心,規定美元與黃金掛鉤,美國承擔以官價1:35兌換黃金的義務。這樣的好處是,美元自動取得了等同于黃金的地位,成為世界各國通用的支付手段和儲備貨幣。另一方面,美國不停地儲備黃金。資料顯示,1938年~1945年,美國的黃金儲備從145.1億美元增加到200.8億美元,約占全球黃金儲備的59%,這同時意味著,美元的國際地位因該國黃金儲備的狂增而變得空前穩固,美國已然是全球資本市場的老大。不過,哪怕是精於算計的美國,也有失算之時。1950年~1960年,美國先後發動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導致海外軍費劇增,為了填平快速增長的財政赤字,美國政府被迫大量發行美元進行彌補。這時,緊盯美元已久的各國政府開始瘋狂拋售美元,買進黃金。這樣帶來的可怕後果是,美國的黃金儲備快速縮水,截至1960年,美國的黃金儲備已降至178億美元,不足以抵償當時欠下的210億美元流動債務。截至1968年,黃金儲備進一步降至121億美元,遠低於同期331億美元的短期負債。《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閱資料發現,從1950年至1971年,美國財政部公佈的年度財政赤字從30億美元飆升至234億美元。到了1971年,美國的黃金儲備竟萎縮至102億美元,不足其對外流動負債的16%,美國已完全喪失了承擔美元兌換黃金的能力,尼克森總統不得已于1971年8月宣佈停止承擔美元兌換黃金義務,佈雷頓森林體系宣告瓦解。彭博彙編資料顯示,事實上,從1968年二季度,黃金兌美元就突破了每盎司35美元的禁錮,該季度收報41.1美元,較前季上漲約17%。而在1971年三季度,金價已小幅漲至42美元以上。第一次大牛市  國際金價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牛市,是在佈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後。其推動力可謂占盡天時地利,一方面,美元在與黃金脫鉤後完全脫離了政府定價模式,其價格由市場供求關係決定;另一方面,各國政府在瘋狂搶購黃金數年後,金價並未大幅攀升,截至1971年底為43.48美元/盎司,較35美元的佈雷頓森林體系定價僅升值24%。那個時候民眾對於黃金的渴求,恰似女人對於高跟鞋的愛不釋手,以倫敦黃金市場為例,其在1968年3月14日當天的成交量就高達創紀錄的350噸~400噸,可以想像,如此大的黃金需求一旦放閘“洩洪”,金價將像脫韁的野馬一樣飛奔。事實也確實如此,從1971年開始,國際金價一路向上飛馳,截至1973年二季度,已直奔120美元/盎司,隨後便不斷刷新歷史新高。彭博彙編資料顯示,截至1974年底,金價已升至184美元/盎司,在過去三年內暴漲近4倍。值得一提的是,光憑當時投資者的熱情,尚不足以推動一輪波瀾壯闊的大牛市。掃蕩全球的高通脹,以及隨之引發的經濟衰退、企業破產潮和高失業率才是幕後的真正推手。《每日經濟新聞》查閱資料發現,美國CPI曾在1974年四季度同比上漲12.3%,創下27年來新高。通脹氾濫,加上經濟蕭條,美國陷入到標準的“滯脹”時代,人們如果一直持有美元,毫無疑問將面臨巨大損失。統計資料顯示,從1971年初至1979年末,掛鉤一攬子貨幣的美元指數竟累計貶值29%。這意味著,如果要對沖美元貶值帶來的損失,買入黃金將成為最理性的選擇之一。從1976年二季度開始,金價出現強勁反彈,隨後由於買方力量過於強大,美國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甚至徹底放棄了原定的黃金拍賣計畫,將阻攔大牛市最後一個攔路虎徹底拔除。金價隨後的上漲令人瞠目,300美元/盎司、400美元/盎司、500美元/盎司,幾乎每個月都在締造新的紀錄,與此同時,美國政府的債務正以瘋狂的速度積累,在1979年攀升至1萬億美元,較1970年翻了一番多。牛市的最高潮發生在1979年的12月27日晚。當時為防止丟失阿富汗這塊戰略要塞,蘇聯悍然出動8個師的兵力,在特種部隊和空降部隊的配合下,強行軍事入侵阿富汗,次日,蘇聯就建立了新的傀儡政權。而這一次閃電入侵,也造就了一些新的百萬富豪。27日當晚,香港一位炒金客通過收音機無意聽到這個極具震撼的消息,由於適逢當地時間淩晨,香港很多人已然入眠,而這恰好是買入黃金的最好時機,他很快在國際市場上買入了大量黃金。28日一開盤,國際金價便直接高開8%,至每盎司512美元,隨後的走勢更是一發不可收拾,截至1980年1月21日收盤,黃金價格被推上了有史以來的最高價,每盎司852美元。據統計,從1971年10月至1980年1月,國際金價累計飆升了19倍,這一絕對回報率幾乎可以秒殺其他任何金融資產。20年大熊市如果說黃金天生歡迎通脹、經濟危機以及各類災難,那麼全球經濟復蘇將是其最大的天敵。事實上,金價在上世紀80年代初見頂後的20年內,開始了漫長的熊市征途。彭博彙編資料顯示,1980年三季度至1999年四季度,金價累計下跌57%,期間最快一次下跌發生於1980年三季度至1982年一季度,累計跌幅超過52%。全球範圍內的通脹壓力減輕,是黃金走熊的原因之一。以美國為例,其通脹自1980年一季度見頂(14.8%)後連續下跌,在隨後長達3年的時間內只有兩次按季反彈。截至1986年四季度,CPI同比增速已放緩至1.1%,創近20年來新低。在不到7年內,通脹回落逾14個百分點。美國是如何做到的?答案是高利率政策。時任美聯儲主席的保羅 沃克通過一系列加息,大幅收緊了貨幣供應量,進而引發美元大幅升值,金價有序走低。真正的黃金大熊市,開始於上世紀90年代,相比80年代,這十年期間的金價基本上沒有太多上下震盪,而是像鈍刀子割肉一般向下掉。《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瞭解到,1990年~1995年是黃金套息交易的初期,操縱者通過紙面合約的拋售以及從央行租賃而來的實物黃金進行拋售,加強了對多頭進攻。另一方面,70年代由金價暴漲帶動的採礦熱,導致80年代金礦產量的大幅上升,到了90年代初,由於金價逐漸滑落,採礦商手中的黃金幾乎已多到賣不掉,這時金價的上漲空間更是被牢牢堵死。雪上加霜的是,由於全球通脹問題緩解,加上儲存黃金的費用相當昂貴,包括比利時、瑞士、英國、法國等中央銀行開始相繼出售黃金,到90年代中期央行拋售潮達到頂峰。以英國央行為例,其甚至在金價處於最低谷時拋售了大量黃金儲備。很多黃金開採商因擔心價格進一步滑落,競相與大型銀行簽訂套期保值協定,按當時價格向銀行出售未來所產黃金。這些大型銀行再向央行拆借黃金,在市場上拋售出去,將所得資金支付給開採商,再用開採商未來提供的黃金還給央行,這更刺激了對黃金儲備的大肆拋售。1990年~1999年,國際金價累計下跌了28%,同期美元指數上揚10%,標普500指數上漲3倍。資料來源:http://gold.jrj.com.cn/2013/04/23091115250467.shtml
回覆 歸休:http://m.xuite.net/b...

因為一戰,二戰而終結了金本位。只因為金本位是英國主導的制度。下一個強國也勢必終結美元本位,無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