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戲看門道
新聞,港豪商李嘉誠先生公開呼籲英人留歐。很明顯大富豪們喜歡維持現狀,不喜歡大洗牌是既得利益者的慣性,從中不難窺探公投雙方的背景,既得利益團體的圈內人與圈外人的對抗。台灣的貧富差距懸殊,老牌的資本國家,英美等國的內部貧富差距只會更加巨大,追根究底還是制度上的硬傷,長期社會資源的分配不均,稅制的失敗,政治上應付選舉的短期政策,沒有一個能改善的,最好的做法就是什麼事都不做,任其自然腐敗,拖到玩不下去的那一天到來,另起爐灶。戲看到這裡,其實很無趣,歷史事件有其發生的必然性,英國脫歐就是海權國家對抗陸權國家的縮影,分道揚鑣是必然的,促成歐亞陸權大結盟也是必然的,以前沒有這個條件實現,現在有了高鐵這個技術條件,歷史發展的必然性也來臨了。留歐,英國也回不去了,豪商們自然會避開危險,君子不立危牆,裂痕累累的盟約有朝一日會裂解,那時俄羅斯人會樂歪了。
回覆 金正好:Wow,感覺歸休大修理人,是種恨鐵不成鋼...
李先生在英國投資了一大堆基礎建設事業
核心利益已經跟英國綁死了
可惜他沒有算到政治不是經商
殺敵800自損1000也能做
英國跟美國會徹底反目成仇是笑話,同文同種
JJ英標跟KK英標都跟ㄅㄆㄇㄈ差很多好嗎
更別提德語,法語,俄語,拉丁語
英國作為美國手上的一張超級王牌
(五人紙牌遊戲拿破崙中,獨有的一張秘書牌,
拿破崙與秘書兩人結盟共同對抗聯軍,遊戲開始時秘書隱藏於聯軍陣營之中)
當然是打出來破壞局面的
破壞中德結盟與俄德結盟
從亞投行就開始跟德國鬥到現在
可惜德國跟法國還是佔域外成員的前兩大股份
俄羅斯直接算域內成員
英國直接被邊緣化
脫歐公投本質上就是製造歐盟衝突的內部條件
炮製德國的內憂與外患
不脫歐是內憂
脫歐就變成外患
也就實現了美國打擊中德或俄德三邊同盟的意圖
回覆 歸休:李先生在英國投資了一大堆基礎建設事業核心...歐洲聯盟大城市排名
排名 城市名稱 國家 人口
1 倫敦 英國 11,905,500
2 巴黎 法國 11,532,409
3 馬德里 西班牙 5,804,829
4 柏林 德國 4,971,331
5 巴塞隆納 西班牙 4,440,629
6 雅典 希臘 4,013,368
7 羅馬 義大利 3,457,690
8 漢堡 德國 3,134,620
9 米蘭 義大利 3,076,643
10 卡托維茲 波蘭 2,710,397
英國倫敦金融城與法國巴黎的人口數差不多是第三名西班牙馬德里與第四名德國柏林的兩倍
倫敦金融城保有的影響力無庸質疑
回覆 歸休:歐洲聯盟大城市排名排名 &nb...
法國欲重歸戴高樂主義
(評注:法國戴高樂總統是一位深謀遠慮的智者,他預見了英國入歐盟後,勢必脫歐的必然性)
戴高樂主義是法國二戰後總統夏爾·戴高樂提出的一種法國外交政策原則,大致上被法國政府遵循了半世紀以上,直到2011年後尼古拉·薩科齊任內開始有所改變,但也間接造成了中東恐怖主義蔓延和巴黎被恐怖攻擊,引起不少學界重新探討戴高樂主義的必要性。
概略而言戴高樂主義就是一種法蘭西必須成為獨立自主強權的價值觀。經濟、軍事、外交不可過度依附於某個國家或某個群體,此三大領域必須隨時留好獨自的體系和影響力,以備有朝一日看似友好的國家和團體做出與法國利益不合的決策時,法國有翻臉的本錢,不會受制於人。
獨立防務
必須有整套獨立自主的國防工業,即使產出的產品性能和成本較差,也必須保持此一體系,避免軍事受制他國,最終1960年2月13日法國獨立完成核武,制定了第一個核軍備五年計畫,之後逐漸建立了陸基中程導彈、導彈核潛艇和攜帶氫彈的戰略轟炸機核三位一體威攝力和獨立的陸海空武器工業。
戴高樂認為北約是美國的附庸集群明顯化,提出北約改革要求巴黎有同等決策權,被否決後1966年斷然退出北約,成為戴高樂主義著名事件,直到2009年才重返。
獨立外交
主要體現在中東北非等前法國殖民地國家上,奉行一種保持良好關係的政策,將歷史因素往好的方向操作,尤其是當地法語人口被視為潛在影響力資產。不論該國政治形態、宗教、領導人是否讓法國民眾喜歡,都要保持中立或友好態度,促進經貿往來(包含武器出口),避免殖民歷史被當地民眾仇恨化操作,且避免干預他國內政。
同時冷戰期間法國奉行對蘇聯較少敵意政策,提出了著名的「緩和、諒解、合作」三步驟,期望在美蘇間保持等距關係。1964年並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唯一合法政權,戴高樂發表著名講話:「中國本身的龐大、它的價值、它目前的需要和它將來的廣闊前途,使得它越來越受到全世界的關心注意……顯然法國應能直接聽到中國的聲音,也讓中國聽到法國的聲音。」
歐洲人的歐洲觀
促進法德和解並創立歐盟,戴高樂認知若是法德不和解並全力合作最終達成歐洲一體化,則美國永遠有施加力量的縫隙,最終歐洲成為一群美國附庸國,而非一個單體的歐洲強權體。
他並認為英國是一個美國安置在歐洲的「特洛伊木馬」,所以1961年和1967年兩次否決了英國加入歐共體的申請。最終法德的《羅馬條約》和《法德友好條約》成立,歐元和歐盟也在多年後實現。
改變
雅克·席哈克總統任內美國911事件發生,中東兩場戰爭先後開打,當時法國政府在伊拉克戰爭時與美國持不同立場導致了外交角力,美國民間也有仇恨法國的聲音出現,但最終席哈克不為所動。直到金融海嘯後世界經濟動盪的沃土,讓貧困的中東逐漸躁動,2011年後中東大變局發生,時任的尼古拉·薩科齊總統似乎認為當初沒有介入中東的決策是錯誤,讓美國獲得重大戰略利益而法國喪失了利益機會,開始放棄戴高樂主義走向親美政策,介入利比亞、敘利亞等地政局,並聲稱推翻當地政府,後續當選的法蘭索瓦·歐蘭德總統也繼續此立場。
不料後續伊斯蘭國恐怖組織崛起於西方支持的革命軍之中,並迅速擴展勢力併吞和消滅其他革命軍派系,成為最大股力量,一時間西方變得尷尬和立場腹背受敵,因為原本預定要推翻的敘利亞政府、伊朗政府甚至俄羅斯現在突然成了反恐第一線的不可或缺戰力,而原本扶植的革命軍全成了濫殺的恐怖組織代名詞。原本寄望該組織只是烏合之眾,透過密集轟炸就能將其崩潰,之後將局勢拉回原定劇本,不料一年多的上萬次空襲後效果甚少,伊斯蘭國日漸壯大並將許多物資完成地下化,除非投入大死傷的地面戰鬥否則不可能消滅。之後恐怖組織在非洲實施多次恐攻襲擊外國觀光客,並在巴黎進行兩次大型恐攻,法國民眾大舉恐慌並憤怒。
法國政府已經不能再維持原本的輕微轟炸姿態,也不可能置身事外,只好回頭找敘利亞、伊朗、俄羅斯重新商量反恐戰略,導致國際威信大幅折損。
法國費加洛報就評論認為,當初放棄戴高樂主義倒向美國搞壞了在中東的法國形象,並導致目前困局和捲入中東絞肉機。若堅持伊拉克戰爭時的相同立場至今,完全有可能法國可以置身事外也不會受到恐攻,大可將全部中東攤子丟給美國去買單,現在局面是法國幾乎沒有得到什麼利益,同時又要和美國一起買單中東,而買單方式是向原本要推翻的敘利亞總統及其背後的俄羅斯、伊朗低頭,否則沒有地面情報的幫助下空中轟炸效力極度微弱,沒有什葉派大軍的地面推進想殲滅IS更是遙遙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