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天眼:一個20歲的交易員在幾分鐘內,
1995年2月26日,一條消息震驚了整個世界金融市場。
具有230多年歷史,在世界1000家大銀行中按核心資本排名第489位的英國巴林銀行,因進行巨額金融期貨投機交易,造成9.16億英鎊的巨額虧損,在經過國家中央銀行英格蘭銀行先前一個週末的拯救失敗之後,被迫宣佈破產。
後經英格蘭銀行的斡旋,3月5日,荷蘭國際集團(lNG)以1美元的象徵價格,宣佈完全收購巴林銀行。
1763年,弗朗西斯•巴林爵士在倫敦創建了巴林銀行。
截至1993年底,巴林銀行的全部資產總額為59億英鎊,1994年稅前利潤高達15億美元。
其核心資本在全球1000家大銀行中排名第489位。
1995年2月26日,英國中央銀行——英格蘭銀行突然宣佈了一條震驚世界的消息:巴林銀行不得繼續從事交易活動並將申請資產清理。
10天後,這家擁有233年曆史的銀行以1英鎊的象徵性價格被荷蘭國際集團收購。這意味著巴林銀行的徹底倒閉。
搞垮這一具有233年曆史、在全球範圍內掌控270多億英鎊資產的巴林銀行,竟然是一個小子年齡只有28歲的毛頭尼克•裏森。
裏森其人
尼克•裏森是英國一個泥瓦匠的兒子,從未上過大學。1987年,他進入摩根士丹利銀行,成為清算部的一名職員。
1989年,裏森進入巴林銀行工作,成為一名從事清算工作的內勤人員,其職責是確保每筆交易的入賬和付款。
不久,他爭取到了去印尼分部工作的機會。由於富有耐心和毅力,善於邏輯推理,很快地解決以前未能解決的許多問題。
因此,被視為期貨與期權結算方面的專家,倫敦總部對裏森在印尼的工作相當滿意。
當時的巴林,正在越來越多地從事金融衍生業務。
當新加坡國際金融交易所意圖成為亞洲新興金融業務的中心時,巴林也想在此獲取一席之地。
於是委派裏森組織一個班子去實現這一目標。
裏森到了新加坡之後,開始只是做他在倫敦幹過的清算工作,其後,由於缺乏人手,他開始自己做起交易來。
由於工作出色,裏森很快受到銀行重用。
1992年,裏森被任命為巴林銀行新加坡分公司經理。這使得他的賺錢才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1993年時,年僅26歲的裏森已經達到了事業的巔峰,為巴林銀行賺進1000萬英鎊,占巴林當年總利潤的10%,頗得老闆的賞識和同行的羡慕。
藏汙納垢的88888帳戶
裏森在上任時,巴林銀行原本有一個帳號為“99905”的“錯誤帳戶”,專門處理交易過程中因疏忽所造成的錯誤。
1992年夏天,倫敦總部全面負責清算工作的哥頓•鮑塞給裏森打了一個電話,要求裏森另設立一個“錯誤帳戶”,記錄較小的錯誤,並自行在新加坡處理,以免麻煩倫敦的工作。
由於帳號必須是五位數,帳號為“88888”的“錯誤帳戶”便誕生了。
幾周之後,倫敦總部又打來了電話,總部配置了新的電腦,要求新加坡分行還是按老規矩行事,所有的錯誤記錄仍由“99905”帳戶直接向倫敦報告。
“88888”錯誤帳戶剛剛建立就被擱置,但仍舊存於電腦之中,並沒有被真正取消。
1992年7月17日,裏森手下一名加入巴林僅一星期的交易員金•王犯了一個錯誤:當客戶(富士銀行)要求買進20手日經指數期貨合約時,此交易員誤賣出20手,這個錯誤在當天晚上進行清算工作時被發現。
如果糾正此項錯誤,必須買回40手合約,以當日收盤價計算,損失為2萬英鎊。
但在種種考慮下,裏森決定利用錯誤帳戶“88888”承接了這40手空頭期貨合約。
然而,如此一來,裏森所進行的交易便成了“自營交易”。
數天之後,由於日經指數上升200點,損失擴大為6萬英鎊了。
此時的裏森更不敢向上呈報了。
另一個與此類似的錯誤是裏森的好友及委託執行人喬治犯的。
喬治與妻子離婚了,整日沉浸在痛苦之中,並開始自暴自棄。
喬治是他最好的朋友,也是最棒的交易員之一,裏森很喜歡他。
但很快喬治開始出錯了。裏森示意他賣出100份9月期貨合約,結果卻是做了多頭,價值高達800萬英鎊。
如果喬治的錯誤洩露出去,裏森將不得不告別他已很如意的生活。
為了賺回足夠的錢來補償所有損失,裏森加大了“自營交易”。
在一段時日內,裏森還是做得極為順手。
到1993年7月,他已將“88888”號帳戶虧損的600萬英鎊轉為略有盈餘。當時他的年薪為5萬英鎊,年終獎金則將近10萬英鎊。
潘多拉魔盒放出的魔鬼——長著天使的面孔
除了為交易員遮掩錯誤,另一個嚴重的失誤是為了爭取日經市場上最大的客戶波尼弗伊。
在1993年下半年,接連幾天,每天市場價格破紀錄地飛漲1000多點,用於清算記錄的電腦螢幕故障頻繁,無數筆的交易入賬工作都積壓起來。
因為系統無法 正常工作,交易記錄都靠人力。
等到發現各種錯誤時,裏森在一天之內的損失便已高達將近170萬美元。在無路可走的情況下,裏森決定繼續隱藏這些失誤。
1994年,裏森對損失的金額已經麻木了,“88888”號帳戶的餘額,由2000萬、3000萬英鎊,到7月時已達5000萬英鎊。私下交易也因此越做越大,目的就是一個,幻想著以一己之力影響市場的變動,反敗為勝,補足虧空。
在損失達到5000萬英鎊時,巴林銀行總部曾派人調查裏森的賬目。
但裏森通過假造花旗銀行5000萬英鎊存款就蒙混過關了。
總部查了一個月的賬,卻沒有人去核實花旗銀行的賬目,以致沒有人發現花旗銀行帳戶中並沒有5 000萬英鎊的存款。
巴林自以為沒有什麼風險,因為裏森宣稱他所做的巨額買進是根據客戶的指令進行的,而且被認為是使用客戶的資金。
巴林所不知道的是,這些交易是通過私設的“88888”號帳戶進行的,而且不受任何約束。
被魔鬼吞噬的瘋狂
1994年年底,裏森判斷日經 225 指數可能會在19 000點左右盤整,於是賣出了許多執行價格在18 500點至19 500點的跨式期權。
只要日經 225 指數不大漲或大跌,裏森便可賺到跨式期權上收到的權利金。
當時日本經濟在30個月的蕭條後已開始復蘇,因而看起來似乎是一個安全的下注。
1995年1月17日淩晨,神戶發生了7.2級的大地震。
1月23日,日經225指數一日內暴跌1 000多點,19 000點因此失守,裏森的損失也因此高達2億多美元。
為了挽救跨式期權空頭的損失,裏森進行了一場豪賭,除了大量買進日經指數期貨外,還賣出指數看跌期權,以收取的權利金支付期貨保證金,同時他還大量賣空日本政府債券期貨。
所有這些頭寸都是在賭日經指數會回升,如果日經指數回升至19 000點之上,不僅可以扳回前面的損失,而且還可以大賺一筆。
1月30日開始,裏森以每天1 000萬英鎊的速度從倫敦獲得資金。
在2月的頭一周,由於日經指數稍有反彈,裏森因此而賺了1 000萬美元,巴林銀行高層為此欣喜若狂,夢想著裏森每週都能為他們賺進這麼多。
2月10日,裏森手中已握有55 000份日經期貨及2萬份日本政府債券合約。
這可是新加坡期貨交易所交易史上創紀錄的數量。
巴林銀行總部一直為裏森的瘋狂舉動供給資金,4個星期內達8.5億美元。
顯然,巴林的財務已經失控,地獄之門已經被打開了。
末日來臨
1995年2月23日,巴林的末日來臨了。
這一天,日經指數下跌了350點,日本政府債券也在一路上揚,而此時的裏森卻仍在買進日經指數期貨合約和賣出債券期貨。
到收市時,裏森總共持有61 039份日經指數期貨的多頭合約和26 000份日本政府債券期貨的空頭合約。
其中1995年3月期指合約、1995年6月期指合約持倉數占市場總持倉的比例分別高達49%和24%。
巴林期貨新加坡分行 (Barings Futures Singapore, BFS)無力繳納2月23日這天的保證金,裏森為巴林所帶來的損失,達到了86 000萬英鎊的高點,這個數量已經是巴林銀行全部資本及儲備金的1.2倍。
裏森及巴林企圖影響市場走向的努力徹底失敗,大廈頃塌之際,裏森開溜了。
2月24日,日經指數繼續下跌。
2月26日是週六,英國中央銀行英格蘭銀行宣佈巴林銀行不得繼續從事交易活動並將申請資產清理,成為眾所周知的新聞。
2月27日,日經指數又是暴跌,收盤指數為16 809點,與上周五的收盤指數相比,跌去了66 4點。
新加坡國際金融交易所開始實施危機處理。一代梟雄就此玩完。
被綁架的巴林管理層
從案情過程看,巴林銀行的倒閉似乎是裏森的賭徒性格一手造成的。裏森在服獄中,還因此出版了《我是怎樣搞垮巴林銀行的》一書。
然而,如果追究一下為什麼裏森可以如此肆無忌憚,就不難發現,正是巴林銀行在管理制度上的混亂與無效,以及管理層對金融衍生品風險的無知、無畏才是更重要的原因。
巴林銀行不是沒有管理制度,在整個過程中,例行的檢查及針對性的調查也經歷過很多次,但每一次裏森都能靠簡單地造假蒙混過關。
連裏森自己也不得不感到驚訝,他在回憶錄中說道:“對於沒有人來制止我的這件事,我覺得不可思議。倫敦的人應該知道我的數字都是假造的,這些人都應該知道我每天向倫敦總部要求的現金是不對的,但他們仍舊支付這些錢。”從中不難體察到巴林管理制度的混亂與無效程度。
管理層對金融衍生品風險的無知、無畏也是重要的原因。
1994年12月,那是巴林破產前的兩個月,巴林在紐約舉行了一次巴林金融成果會議。
在會上,250名在世界各地的巴林銀行工作者,還將裏森當成巴林的英雄,對其報以長時間熱烈的掌聲。
在巴林管理層的眼中,金融衍生品意味著利潤而不是風險。
特別要指出的是:在巴林的最後4個星期內,總部頻頻為裏森供給資金,其數量高達8.5億美元。
顯然,繼續將此解釋為決策層輕信裏森的造假是無法令人信服的。
筆者認為:在最後的時間段內,決策層應該是知情的。
只是因為他們知道,此時的巴林已經無法脫身,高風險已經鑄成,因而與裏森一樣,只能寄希望於放手一博,爭取出現反敗為勝的結局。
從這個角度看,他們已經被裏森綁架,成為裏森的同盟。
巴林銀行倒閉後,英國監管當局進行了全面深入的調查,形成了一份300餘頁的研究報告《巴林銀行倒閉的教訓》(Lessons Arising From the Collapse of Barings),對改善跨國銀行的內部控制,提高其風險防範能力提出了具體的建議和要求。
監管當局總結的五條重要經驗教訓如下:
1.管理層必須對其所經營管理的業務有充分的認識。
2.銀行內各項業務的職責必須確立並明示。
3.利益衝突業務的隔離是內部控制有效性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
4.必須建立專門的風險管理機制以應對可能的業務風險。
5.內部審計或稽核部門應當迅速將查悉的內部控制漏洞報告最高管理層和審計委員會,後者應盡速採取措施解決上述問題。
主人公後記
裏森在出獄後寫了一本自傳——《魔鬼交易員:我是如何搞垮巴林銀行的》(Rogue Trader),並被拍成電影《魔鬼交易員》。
裏森在監獄服刑過程中曾嘗試自 殺、身患癌症、與妻子離婚等連環畫式的個人遭遇,卻鮮有人知曉。而他出獄之後,用他一位朋友的話來說,“像換了一個人似的”,他甚至去攻讀了一個心理學學位。
裏森現在的工作就是穿梭於世界各地,像“巴菲特午餐會”一樣,參加一些商務晚宴併發表演講,其主要談論的話題是金融風險管理。這些活動也是他的主要收入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