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刻意挑極少數的反例來引導黃金無用論,是不是不太合適?
舉的第一例中,若我們認識真了解,就會知道民國初期就是因為貨幣爛印濫發造成崩潰,不得不又回到以黃金、白銀作為儲備保證用以發行金元卷代表實體黃金白銀於市面上使用,期望能挽回人民信心,但沒多久又走上貨幣濫發的老路,金元卷又變得幾乎一文不值。當初受影響的主要也是局部地區、局部時間、以及部分不得不更換金圓券的人。這樣的例子是說明黃金無用,還是貨幣無用呢?
另一個例子,「阿塞德家族據報導擁有200噸黃金,提到200噸黃金太重,飛機帶不走。」
嗯.. 又是一個據傳,而一般老百姓誰有200噸黃金,誰又有機會擔心黃金多到太重飛機帶不走,舉這樣的例子來對一般人說出「黃金無用的結論」,感覺有像刻意,但又不夠用心,因為一般人根本遇不到,也煩惱不到。
以上種種,說直白一點,就有像某人家小孩阿明考試五科中有四科一百分,僅有數學80分,有心人就硬要拿阿明跟隔壁家小孩數學考90分的比(但隔壁家小孩其他科考的7788,不過有心人是絕口不會提的),重點是要把阿明說的一文不值。
評論事務,若關係到範圍廣大,影響深遠的事物,不是不能提到負面的部分善意提醒大家,但還是應該多做點功課,且客觀中立一點。
其實在論壇中,許多金融知識豐富前輩的專業發表讓人學習了很多,許多朋友的收藏分享讓大家看了心情愉悅,此外從瀏覽數還知道很多潛水的朋友們,背後也不乏各行各業的精英。因此有心匿名或似乎刻意引導的文章,恐怕在這裡效用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