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丁根據古代東斯拉夫民族的共同歷史淵源,而有聯合白羅斯、兼併烏克蘭、重建大俄羅斯民族「生存空間」的主張,其實是枉顧生活在俄羅斯與烏克蘭兩塊地域(俄羅斯主要據有基輔羅斯勢力範圍的東北面,烏克蘭則位於基輔西面與南面的南俄大草原)上的居民在數百年發展之後的差異。早在14世紀開始之後,也就是在八百年以前,就已經因周圍民族的遷徙征服與自身歷史演進過程而逐步分家,在語言和民族性與地方文化上,早已發生差異而走向不同發展重心的事實。因而今日普丁以恢復俄羅斯民族的榮光為名義,擴張野心發動戰爭的行為,實亦即法西斯主義在二十一世紀的復辟,是普丁欲以併吞烏克蘭、和白俄羅斯聯盟一體化的方式,視為成就其歷史地位的墊基石。
然而,就烏克蘭人的文化內涵與歷史民族性來說,經過數個世紀的演進,與俄羅斯人可說是同種而不同文,亦不同心。從兩民族所使用的語文來說,烏克蘭語與俄語的共同詞彙比例僅有62%,其比例還少於西斯拉夫系的波蘭語、斯洛伐克語,以及南斯拉夫系的塞爾維亞語,烏克蘭文使用的西里爾字母,和俄羅斯文個別字母寫法上也有一定區別。兩種語言並非如同方言的關係,基本上不能溝通。
不過,居住在第聶伯河以東 (左岸) 的東烏克蘭人,因為與俄羅斯人同樣以東正教為主要信仰,自從17世紀起,為反對來自西面的波蘭推展天主教化運動,1654年乃商請俄羅斯沙皇來統治。到了1795年時,原屬波蘭統治的西烏克蘭地區,也因波蘭經過三次瓜分而併入俄羅斯帝國的統治下。至18世紀末期的烏克蘭全境,除了西南邊區的加利西亞地區歸於奧匈帝國統治以外,都已歸於俄羅斯所有。自此時俄國沙皇在烏克蘭全境推廣俄羅斯化政策,推廣使用俄語,並在出版界和公眾活動場合上壓制烏克蘭語的使用。之後烏克蘭除了在1917-1922年間和1941-1943年間有短暫的獨立以外,在其他時間與大多數地區,是接受俄羅斯及後來的蘇聯統治。因此,烏克蘭人大多能同時運用烏克蘭語與俄羅斯語,越往東則烏克蘭人已經不熟悉如何使用烏克蘭語,東烏克蘭人只以俄羅斯語為母語的也不少。
再從兩國的歷史發展歷程來看,自13世紀起來自蒙古的金帳汗國征服基輔羅斯之後,大批羅斯人向東北遷至莫斯科以北,而後以莫斯科公國為主體,在15世紀後期脫離金帳汗國的統治並逐步擴大而統一東北羅斯,自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為沙皇起,以莫斯科為「第三個羅馬」而正式建立俄羅斯沙皇國。在其國內社會階級分明,在社會最底層的農民沒有自己的土地,土地所有權皆為沙皇封贈的各地領主所世襲,其領地內的小農必須服從領主的支配統轄,因此也稱之為農奴。這樣階級森嚴的社會,農奴受到土地範圍的約束,一直要到186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進行社會改革之後,農奴制度才得以解放。不過俄羅斯人的民族性已經習於威權專制。經過1917-1922年間的革命動蕩期之後,俄羅斯在政治上再度出現共黨專政與強人高壓下的專制統治,一直到蘇聯瓦解之後,俄羅斯歷經葉爾欽和普丁強人時期的統治,異議聲音廣受壓制,養成服從權威的民族性。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