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金錢爆談到貨幣是衡量萬物價格的定錨,若其價格會嚴重「漂移」(如黃金或比特幣),即製作的貨幣在不同的日期會有不同的價值,因其走勢與發展故不適合做為貨幣。
以上理論看似四平八穩,頭頭是道,但我們要問,如果說今日的貨幣真的不易「被」漂移,那為什麼短短不到五年時間,一碗豆漿可以從12元漲到15或18元?一個同樣菜色的便當,卻從90元漲到100或110元?又前陣子水果或蔬菜盛產時,250元可買到一簍上百斤香蕉或10元一顆高麗菜?又台幣兌美元的匯率其價值也不斷的在上沖下洗漲跌不斷?所以,很明顯的事實是,即便是現時的貨幣,也會因各種因素而不斷的在漂移,購買力也會因各種因素而增加或衰退,因此,把黃金價格會漂移來解釋不適合做貨幣的理由顯然並不夠充份。但如果告訴我們說,是因各國都把黃金當做貨幣發行依據與儲備,如果製成貨幣流通到市面或他國,當黃金的國際價格超過黃金貨幣面值時會被市井或他國熔解盜走,那這種解釋還會被我們接受。因此,黃金會「漂移」是不能做為貨幣的理由應該不是它未被印製成貨幣的根本原因。
「由於黃金產量稀少,其量不足以滿足熱络經濟交易所需,所以被淘汰做為貨幣發行考量」,這個觀點也不足以支撐黃金不能作為發行的依據,理由很簡單,以今日的技術就可發揮量少高價值貨幣,以一盎司或半盎司...黃金融合耐高溫耐蝕的保密技術的晶片條碼,發行10萬元的一枚硬幣,國庫擔保,可以換到等值鈔票或重量的黃金,不怕市井或外國熔解盜走,因為熔解後只值一盎司價格,所以這種攜帶方便,不用成綑笨重千元手提箱來裝百萬元就可在商場上交易買賣不是方便許多?所以黃金以其稀有性仍可製作成更高面值貨幣不是不可能。而若解釋說這樣如同鑽石,易逃脫政府管監,易成為走私洗錢工具,如此解釋還易為人接受。因此,黃金產量不足以鑄成貨幣以滿足大量市場交易所需的說法也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