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應該是這版上最後一個願意寫長文的人吧。思想的咀嚼與交談才是最好玩的。很多大大丟了一句話、拋了一串數字、講了兩句結論,讓我很不滿足。會讓我更crave for dialogues....不過我並不樂見自己受多巴胺控制而導致使用論壇的強度與寫作密度這麼高。久了還是會想要離開。☺️
以下純粹個人想法。
ism(主義)跟for a better society / for a better life/ a brighter future是沒有beta係數的。階級固化,這個層面的思考,《換日線》的劉庭安已寫過很多很精彩的觀察和文章了。但《23件事》此書的確觀點真摯、文筆優美。我也很愛。
因我主攻藝術市場與金融市場的交叉研究。成長、擴張、推擠、廝殺、破滅、蕭條、痛悔、贖罪、成長、擴張、推擠.....so on and on,這的確是生物社會的古老週期。財富極端化(polarization of wealth)的事實也是另一項佐證。如果您已成為一位parent,您會對人類社會的這種命運週期有更深的體會。或說悲憫。
Thomas Pikatty的《二十一世紀資本論》、Daniel Stelter的《二十一世紀債務論》的核心結論都是一致的:幾世紀以來,創造鉅額財富是靠繼承與槓桿,不是靠勞務與理財。以及從17世紀的數據到今天,資本的長期投報率就是落在4%-5%。當下我們正在經歷的苦痛,早先的埃及、十五世紀的佛羅倫斯、十七世紀的Amsterdam、十九世紀的倫敦、二十世紀的紐約、舊金山、東京、上海、香港…,都經歷了。未來仍將繼續經歷這種命運週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