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病使然,這一陣子讀很多擁金推金行銷黃金基金的媒體文章,都用「避險情緒濃厚」來形容武肺後的黃金行情噴漲。自己就是新聞編譯出身,深知財經媒體這一行的坑疤,業主要你寫活不能寫死、業主要你壓制某類商品就不能說那項商品的益處。如果弄不通「價值儲存」(Value Storage)並不是「避險」(Hedge),我想投資人對黃金走勢仍會感到迷霧一片、逕自用很厲害的線圖瞎子摸象。
武肺疫情後,天際線的產業整個瞬間停擺,全世界的航空公司破產的破產、資遣的資遣、再多的紓困挹注都難以真的擺脫終止營運的陰影。連偉大的維京集團都命在旦夕。天空沒有飛機在飛、全國各級學校停班停課、商務旅遊郵務郵輪凍結、沒有人在消費、也真的沒有錢消費、製造業封廠停擺。各國央行發出來的紓困現金是讓公民有錢來買蔬菜油米馬鈴薯的。人民到底有多缺錢生活呢,從我們看到各國央行發出的紓困現金完全沒有、完全不會誘發通膨,就知道,各國的90%普羅民眾,是仰賴這一千美金、五百加幣、三千歐元來維持生命的。(求主耶穌恩待、求主耶穌眷顧人類)
這些央行貨幣的價值乾燒,就如同一家公司的現金流量表一樣,不停印鈔票來支應cash-out,現金支出完全沒有對應的國庫稅收,貨幣價值的乾燒現象只有央行們與各國10%的PI(Professional Investors)最為清楚、最為著急。央行著急要趕快突破「價值儲存」的框限、PI著急要趕快集貨、不惜一切代價地集貨。
武肺之後,各國都須紓困都須撒幣,因此各國貨幣的「價值乾燒」問題迫在眉睫。但央行們不是這波噴漲的主力,而是後者、那群嗜血的PI。PI包括全球幾十檔的黃金基金與ETF和各國動輒以千萬美金在狙擊黃金的大腕客。大腕客通常成立自己的BVI投資公司,請專業traders在操作。開曼、馬爾他、百慕達和其他死人骨頭島嶼,where ever,都行啦。
因此武肺之後的黃金市場,有著金融本質上的意義轉變,不管央行、PI、基金、散戶,現在大家尋求的黃金擁抱,不再是避險操作,而是價值儲存。避險操作(Hedge Operations)是假定「金融價值」不變、依循「利益尋租」法則、擇時擇股的去競逐獲利。但現在不是了。貨幣價值乾燒、即將燃燒殆盡,就算你是橋水貝萊德執行長,你都得摸摸鼻子、乖乖彎下腰來撿黃金。不用搶的,你撿得到嗎?
但我邀請各位去想起這幾組年份和它所造就的意義:
1944:布列頓森林會議(Bretton Woods Conference),列強44國共同決議,由35美元來定錨一盎司的純金,是因為這場會議,全球開啟了美元金本位制,並確立美元成為國際強勢貨幣的地位。
1971:德國製造賣翻美國、日本豐田賣趴美國,因黃金美元掛鉤,導致美聯儲黃金激速流向歐美。尼克森不得不斬斷金本位制、藉此hold住本國黃金儲量。
1985:《廣場協議》(Plaza Accord ),沒想到斬斷黃金美元掛鉤,美國人還是狂消費克萊斯勒、戴姆勒、豐田、本田和法拉利,當時的貿易逆差大到多大呢,據專家統計,只消東京的GDP總值,就能買下半個美國領土。於是雷根總統邀集德國、日本、法國、英國央行總裁與財政部長,來到紐約廣場飯店,簽下「逼貶」的《廣場協議》,一舉刺破日本經濟,直到今天。
1987:《羅浮宮協議》,逼貶絕招太狠,兩年後六國財政部長再度來到法國、在羅浮宮簽下新的匯率協議,終止貨幣與通膨的大亂鬥。
如今,世界各國的央行總裁、財政部長,每年都會在不同地點聚會詳參,最新一次聚會是在慕尼黑還是法蘭克福。您注意到了嗎,這才是央總財長做事情的規格與高度:約聚、闢商、簽約、逼貶。央行的錢不是拿來廝殺的,央行的錢是拿來維穩貨幣、經濟、匯率、股匯房債的穩定與健全。並不是央行總裁比橋水基金執行長更厲害,只是個人選擇不同職涯而踏上的任務不同。央行總裁的英文並不是叫「President」、而是「Governor」。Governor of a Central Bank is to guard and protect a country and represents his Government in the realm of money. 要守護一國的貨幣價值和人民賴以計價清算的交易媒介,真的是談何容易。所以不會只是這樣赤裸下海、競價買賣黃金。這太赤裸、也膚淺、也太笨重了。
小芙雖然也蠢很久了、而今才要進場黃金。我也聽說2020要見到3000、我自己覺得2300是很實際地看見,但這並不代表我不需要等待。渾沌的地方才有錢賺,這道理我懂,但我也沒有富裕到完全以長盤來持有黃金。閒置資金到底可以多閒置、被動理財到底可以多被動。如果我知道還要深度回測、那麼幾百幾百美金的等待與獲利,能說是我貪心嗎?還是愚蠢?
寫完了長篇大論,我也依舊不過是個鄉野廢嬸。你有你的高度,我有我的低端。願我們在上帝面前蒙恩、願我們因持有黃金而喜樂。我為全球順利通過這一次的「價值轉換危機」獻上全部的禱告與祝福。願您闔家平安、豐盛富足!!
關閉